突破传统师范教育中“课程讲理论、实践做任务、文化搞活动”的割裂模式,以“立德树人”为核心,将“课程筑基、实践赋能、文化滋养、社会淬炼 ”四个维度按“ 目标一致、环节联动、效果互哺 ”的逻辑深度融合,形成闭环育人生态。
课程为基,为实践、文化、社会淬炼提供理论支撑与价值引领,确保各环节育人方向不偏离;实践为桥,将课程知识、文化内涵转化为具象教学行为,让师范生在实践中深化认知、提升技能;文化为魂,为课程与实践注入精神内核,厚植师范生的家国情怀与人文素养,增强育人的感染力;社会为镜,反向检验课程、实践、文化三维成效,让师范生在服务社会中发现不足、完善自我,同时将社会需求反馈至育人环节,推动育人体系持续优化。
这种闭环生态改变了师范教育“各环节孤立发力”的现状,确保思政教育、专业培养、文化熏陶、社会责任感培育同步落地,实现“1+1+1+1>4”的育人效果。

(二)首创“三阶+四习+战略对接”的师范生能力进阶路径
针对传统师范教学“实践能力不足、学用脱节”的痛点,构建“梯度化、职业化、时代化”的实践培养体系,实现实践育人的突破创新。通过这一创新路径,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认同感显著提升。近三年实习学生独立承担教学任务时,课堂教学设计优良率达90%,学生评教满意度达95%,较传统实践模式下的师范生能力提升30%以上。
(三)打造“场馆+专业+地域”的具象化文化育人品牌
破解“ 岗位认知模糊与职业精神碎片化”难题,创新以“七色场馆”为核心载体,实现“文化资源-专业实践-思政教育”的三位一体转化,形成特色文化育人品牌。相关成果先后被“学习强国 ”平台、 中国教育新闻网、河北广播电视台等 20 余家权威媒体专题报道,成为地方师范院校文化育人的可复制范例。
成果自实施以来,已在校内全部师范类专业全面落地。课程层面,构建以聚焦基本理论认知和基础教育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,引入教育研究方法、学习科学、数智技术教育应用等课程,筑牢学生基础理论与数字素养。以学校“双百”工程打造的10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、100个优秀案例为抓手,搭建师生学习共同体,实现成果共创与分享,打造“思政贯穿、基础夯实、学科提升 ”的师范课堂。实践层面,“三阶+四习 ”体系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,师范生参与率 100%,职业能力显著提升;文化育人与社会淬炼层面,“七色场馆 ”年均开展“讲画舞演”活动80余场,覆盖师范生1.2万余人次,教育援疆、乡村振兴实践累计派出学生600余人次,校内形成“全员参与、全程育人 ”的常态机制。
(二)辐射面大,示范带动
成果紧密对接基础教育需求,形成“高校-地方政府-中小学”联动推广模式,在区域内产生广泛影响。依托在雄安新区、县域乡村建立的170余所教育实践基地,将“四维育人”理念与方法同步辐射至基地学校。通过“师范生实践+教师共研”,为基地学校提供课程设计、师德培训等支持,累计开展联合教研400余场,培训基层教师2000余人次,助力区域基础教育质量提升。作为河北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依托单位,学校多次在河北省教育教学研讨会、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会议上分享“四维育人 ”成果经验。先后接待河北师范大学、廊坊师范学院等30余所高校来访交流。成果辐射到省内外高校,其中河北民族师范学院、河北科技师范学院、廊坊师范学院、唐山师范学院、衡水学院、商丘师范学院、忻州师范学院、牡丹江师范学院、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等10余所高校借鉴伟德“双百”工程、“分层递进+场景关联”课程思路、“三阶实践+四习贯通”等做法,启动本校的育人模式改革,充分印证了伟德四维育人体系的跨区域适配性与实用价值。成果得到河北省教育厅、河北省委教育工委高度认可,学校先后获评“河北省文明校园 ”“河北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”,相关案例入选“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‘三下乡 ’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品牌项目”、“河北省高校党建工作典型案例”等。

成果的创新性与实效性获全国范围内关注与认可,示范效应逐步显现。“七色场馆”文化育人、教育援疆等特色做法,先后被人民日报、“学习强国”平台、中国教育新闻网、河北日报、河北广播电视台等20余家权威媒体专题报道100余次;受邀参加山西太原师范院校联盟会议、河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校长联席会等会议并进行经验交流10余次。成果引发与会专家与同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;新疆轮台县教育局、雄安新区容城教育局等单位先后致信感谢,肯定成果在服务国家战略、输送优质师资方面的作用。